推薦:基督比喻精華
書名:基督比喻精華
作者:博愛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出版社:美國活泉出版社
目錄:
一、 國度的比喻
1. 種子和泥土
2. 仇敵的工作
3. 國度的子民
4. 神國的成就
二、 救恩的比喻
5. 迷失的羊、失落的錢、失喪的兒子
6. 葡萄園的工人
聲明:假使對某些限制級文字不適,請勿入內閱讀,謝謝。
為什麼要探討這種看似無聊又敏感的經文?
確實,有些經文,真的很枯燥無味又無聊(願上帝原諒我,因為有時我讀到某些經文真的會昏昏欲睡)。
可是,假使我們真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那麼,即使某些話真的很枯燥,但假使有人能好好講解的話,我們雖然駑鈍,但應該也可以體會到一些亮光。
舊約聖經裡,有一些『不可露下體』的經文。
說真的,這種字彙真的很限制級很敏感,常常,我們閱讀時就跳過去了,要不就是讀過就算,不會思考太多。
不相信?
『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5:18-19)
所以,這二句經文的意思是說:
全世界所有人,不管信不信耶穌,都能得救囉?
我們深信,所有的人,不管學歷高低,只要識字(即使是羅馬拼音),都可以讀聖經、應該讀聖經、都能讀懂聖經。
我們深信,不管什麼時代、不管什麼國家、不管什麼背景、不管受過什麼訓練,只要讀聖經,都能讀懂聖經。
這不是說我們讀經就能透徹瞭解一切屬神的奧秘,也不是說我們讀經就不會讀到窒礙難懂的經文,而是說單單很平凡靠聖經,就可以讀出正確的聖經意思。
講這些,是要幹什麼?
他們認為不應該用人的邏輯, 理性或common sense, 去討論信仰, 只應該用回聖經的話.?
您好, 我想問一些有關我現在男朋友的信仰問題.
去年開始, 他參與了一班信徒自行組織的聚會 (大概十個人在某餐廳或某人家人交通, 通常是查經分享)
1. 他們認為現時的教會分門結黨, 不合一,有很多違反聖經或絆倒弟兄姊妹的地方; 為了要讓人知道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是無形的, 並達成合一; 他們認為應廢除各宗各派的名稱… 又認為聚會不應有規範的形式, 固定的時間, 日期或地點, 理由是 "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會、那裡就有主在他們中間。"
2. 所以我的男朋友現在也離開了他原來的教會, 亦拒絕再參與地方教會; 他們在一個公共游泳池為我的男朋友再施洗 , 因為我的男朋友感到先前在教會洗禮時,未徹底明白洗禮的意義; 而且那些人提出任何信徒, 也可在任何地方為人施洗, 並鼓勵他再受洗
不少學者注目一些偽福音書對耶穌基督的記載,找尋異於或矛盾於聖經本身的紀錄。即使它們局部提到耶穌基督的名字或甚至相同於聖經的有關事蹟,我們也絕不能以偽福音書、次經旁經偽經等,作為信仰的根據。聖經無誤,上帝的話無誤。聖經不是虚構的假作,例如門徒對耶穌基督的殉道就具有反對基督教者歴史的筆下反證。
聖經就是上帝的話,我們相信聖經記載的實事及歴史是真實的紀錄,只要是聖經記載,那些人類所不知道曾發生的事都也是真實。聖經也更不是一部散佈了神話虛構的野史或宗教文獻。
公元66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反對羅馬統治的起義--溫和的說--羅馬人對此不大滿意。羅馬皇帝派遣Vespasian將軍帶領軍隊前去鎮壓,以奪回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公元67年,Vespasian的軍隊包圍了加利利地區(Galilee)的反叛城市Jotapata。在長達47天的圍困中,一個年輕的猶太起義者選擇了向處于優勢的羅馬軍隊投降--很多他的同胞選擇的是自我毀滅性質的戰斗到最後一刻。這個年輕人深得Vespasian得歡心,後來Vespasian的兒子Titus將軍把他帶到了羅馬。在此之前的公元70年,Titus摧毀了耶路撒冷城以及城里的猶太聖殿。
這是些經文的整理,因為經文意思很清楚,我就不多加解釋。
有時,細細品味一下,會發現上帝真的很幽默,有很多描述,真的會讓人發出會心的一笑。
比方說:
門轉動的情形,就好像懶惰人在床上這樣扭來扭去的樣子。
比方說:
懶惰的人就算手已經放在盤子裡,但連將食物用手放進口都嫌辛苦。
比方說:
懶惰人認為路上有獅子,所以不能出門工作。
比方說:
這些問題,是屬於『正典』、『聖經無誤』這類的議題。
在很多關於這類議題的書上,多半會提到這些問題。
我們園地『聖經無誤、解經原則』次分類夾裡,就常會介紹到這類觀念。
1. 基督教的聖經與天主教的聖經收錄的卷書不盡相同?
答:
沒錯。
基督教的聖經,天主教全部都有,但是,天主教比基督教多出了幾卷,那部分叫『次經』(或稱旁經)。
其實,不僅是面對聖經經文資料的處理而已,對於歷史資料的處理,也一樣:
抱持甚麼態度來處理?
輕率判定?還是謹慎聽取各方說法,再來判定?
既然有人提到聖經來源是會議制訂、是排除異己然後制訂出聖經。
那麼,我們就來聊聊這部分。
『聖經』、『會議』、『排除異己』,這些都是存在的客觀資料。
問題出在哪裡?
出在如何解讀這些資料?
1.當初是誰決定該收錄哪一卷書的呢?決定者的決定權從何而來?
2.保羅也是人,他個人的見解可以代表神的意思嗎?
小小羊您好:
今天偶然逛進「基督教小小羊園地」這個部落格,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我生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算是很老資格的基督徒了。但是,隨著書越讀越多,學歷越來越高,我對於牧者的教導甚至聖經本文越來越感到困惑。我無法跟初信者或慕道友談論這些問題,因為擔心他們信仰根基不穩,會影響他們對神的信心;我也無法跟教會的弟兄姊妹討論,因為一句「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就擋掉了我所有的問題。今天看了小小羊園地對於信仰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見解,總算找到一個可以跟我在一樣的知識高度上理性討論信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