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基督徒可以過聖誕節嗎?
這是一個開放討論的話題,歡迎本園地的兄姊,可以分享與討論彼此的看法。
引言:
關於基督徒可不可以過聖誕節,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教會,極力反對過聖誕節;
但更多教會,則認同過聖誕節。
對這樣的議題,大家可以交換彼此的看法與討論。
提醒:
這是我們這園地的一個新嘗試,讓大家可以有更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但是,請大家千萬要有禮貌,不能有人身攻擊,
另一方面,所講的內容,盡量要有聖經依據。
如果能提出聖經經文最好,如果暫時沒提出也沒關係,但當別人要求聽到聖經依據時,自己就必須提出來。
倘使成效良好,我們未來會繼續開放各式各樣的議題。
但假使狀況不理想,我會隨時刪文、警告、甚至封閉討論
回應一:
幾天前剛好看到這篇文章,也想先聽聽大家的說法
基督徒應否慶祝聖誕節?
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article48.htm
回應二:
我個人是不過聖誕節的。但是我可能出現在教會的聖誕節慶典上,原因不是過聖誕節而是接觸慕道朋友。我有錢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在百貨公司的聖誕季促銷特會。我的觀察是教會在聖誕節和復活節吸收的新人很容易成為重生和新造的人,就是在每年聖誕節重生一次,在復活節新造一次。比較好的方法是不要用聖誕樹吸引人,好的音樂勝過表演,好的信息勝過禮物。教會不要跟隨世界,教會跟隨世界一定沒有好下場。復活節是有意義的基督教節日,聖誕節本來就只是世界約定俗成的節慶,不是源自於基督教。但是很特別的是聖誕節卻使人想要紀念基督的降生,這又不是那麼簡單可以解釋的現象。如果說教會可以完全不必回應這種現象,我個人以為這也不是好的方式,解決的方法是使人明白基督降生的真正意義。但是有一件事基督徒不能沒有基本的理解能力,就是人們因著聖誕節進到教會幾乎全部都不是為了可以聽見福音信息,邀請新人去教會之前一定要先有這個認識,否則在完全沒有預備的情況下幾乎一定會使情況變得更糟。不要認為上帝有責任做好這所有的事情,也不要低估了福音的能力。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你看,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哥林多後書 5:17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 12:2
回應三:
大體上來說﹐不應該過聖誕節。
但是聖誕節卻是一個傳福音很好的機會。
回應 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article48.htm
> 沒有人知道主耶穌降生的正確日期
那麼就不能否定十二月二十五日。
> 在十月十五日之後的寒冷及雨季傷害到羊群
有朋友剛從耶路撒冷回來﹐十一月中旬還得穿短袖。住在以色列多年的朋友也說十二月並不冷。
> 彌撒是為死去的人的靈魂禱告、唱詩及念經。
彌撒,源自拉丁文missa,意為集會。在彌撒中,我們記念耶穌的聖死與復活。
… http://www.tianzhu.org/tw/tz_boardl.php?bo_id=8377
至於「彌撒」這兩個字到第四世紀末才出現。據說:「彌撒」這兩個字是從拉丁文MISSA 直接翻譯而來的。
原來,在四世紀末,在每次集會結束時,宣布散會時說:「Ite Missa est」意思是說「請你們回去吧!已散會了。」(Missa 是遣散的意思)。
最後,「彌撒」便演變成包括整個禮儀的結構和程序的名稱了。
… http://home.netvigator.com/~loy8/missa2.html
> 大人騙小孩說聖誕老人住在北極,每年他都在他的雪橇上裝滿了禮物送給孩子們。那些壞蛋的孩子就沒有禮物可拿。
聖誕老人是近百年來在美國發起的故事﹐但是聖誕老人是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歐洲﹐一個主教很熱心偷偷地送禮物給窮孩子。
回應三:
關於基督徒可不可以過聖誕節的問題,我將之切割成兩個部分:
1. 剛開始設立的時候
我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是很明顯的異教風俗,而且當時的人也知道這來自異教。
2. 現代
我認為無妨。因為聖誕節的意義已經發生轉變。這樣就變成屬於個人領域,過與不過均可。
反對在現今過聖誕節的理由,幾乎都以『這是異教節日』為主要理由。
我完全同意聖誕節的起源確實與異教節日有關。
但問題是:
現今講到聖誕節的時候,有多少人會知道聖誕節的異教起源?
我用一個例子來反問:
華人傳統的重要節慶『春節』,大家過不過?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華人春節的起源,其實是具有強烈異教風俗的可能性的?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年獸』。
其實,這是妖魔鬼怪的故事,不是嗎?
其他的例子,大家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春節的起源幾種說法』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hns/2007-02/13/content_7824776.htm
我想,大家應該都會同意,不管是哪種春節起源的學說,幾乎都和異教風俗脫不了關係。
那麼,基督徒可以過春節嗎?
事實上,我還要提醒大家,現今的春節,其異教觀念雖然沒過去強烈,但還存留不少。
但是,普遍的華人基督徒,還是過春節,不是嗎?
相反的,12月25日的聖誕節,這個節慶,還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異教起源?
現今的聖誕節,還殘存多少異教觀念?
事實上,現今知道聖誕節異教起源的人,並不會太多。(不相信的話,可以隨便問人看看)
同時,現今聖誕節所殘存的異教觀念,也沒華人的春節那麼多、那麼明顯。
一樣都是異教起源,
為什麼我們可以過春節,但卻不能過聖誕節?
我必須強調,我的立場很一致:
過聖誕節,很好;
不過聖誕節,也很好。
過聖誕節的,並沒有罪;
不過聖誕節的,也沒有比較神聖。
過與不過都可以,只要為主過與不過即可。
羅馬書十四章,給了我們很好的教導:
『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
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他感謝神;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也感謝神』
『你有信心,就當在神面前守著。人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責,就有福了。
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為他吃不是出於信心。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
我認為基督徒過聖誕節沒有關係,主要理由是『意義已經轉變』。
進一步說明如下:
1. 現今多數人已經不知其異教起源,使聖誕節這節慶的意義已經與異教風俗脫勾。
事實上,我們都會同意,現今大家講到聖誕節,多半會想到那種溫馨、感人、歡樂的氣氛。
這樣的事物,也是我們基督徒所樂見的,不是嗎?
2. 現今講到聖誕節,大家都知道那是慶祝耶穌的生日
沒錯,耶穌確實的生日沒有人知道。
但是,看事情,我們可以有很多角度。
聖誕節這日子,連不信主耶穌的人都能知道這天和主耶穌有關,這是很難得的事。
3. 沒有聖經根據的習俗,不能輕率就說不能過
請記住我說的春節的例子。
其實,很多反對過聖誕節的教會,他們好像也有過春節。
我絕對同意,我們絕不能接受錯誤的文化與風俗習慣;
但是,這不表示我們就全盤不能接受傳統的文化與習俗。
事實上,有那個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完全合聖經的?
沒有!
因為,特殊啟示原本只給以色列這一個民族而已,其他民族根本得不到。
再回過頭來,聖經裡的風俗習慣,我們現今就必須遵守嗎?
難道,我們也要過逾越節、住棚節?
這是聖經很重要的節慶,為何我們不過?
當福音進入各式各樣的國家與文化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很小心去篩選、思考要接納當地的風俗習慣,還是要廢棄、還是只需修改。
我們對這些風俗習慣,不能太輕率處理,而是要有智慧。
4. 過聖誕節,不表示我們就是謹守節日
事實上,大家都會同意,不管是什麼節,幾乎都沒什麼強制力。
過與不過,完全是個人自由。
國家要放假,不表示國家就強迫我們要過節、要參與活動。
當然,現今社會上的聖誕節,確實有很多負面的部分。
問題是,我認為這節慶是中性的,負面部分是我們該努力去改正的。
唐崇榮牧師就利用聖誕節開佈道會,
這不是很美嗎?
有些教會會在聖誕夜辦愛餐邀請社區民眾一起參加,
這不是很美嗎?
社會上很多人確實是利用聖誕節去縱欲狂歡,這樣的事當然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
但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的部分,使這節慶真的成為上帝對世人的祝福。
我自己已經做很多年了:
聖誕節前夕與當日,我們會預備一個小蛋糕,同時附上一張福音單張,給每位前來我們工作處所的人以及左鄰右舍。
平時,我不容易普遍性發福音單張,因為很多人會覺得莫名其妙。
但聖誕節時,我這樣大規模的舉動卻一點也不會突兀。
大家也可以嘗試在自己工作處所這樣做:
在聖誕節時,給同事每人一份小禮物外加一張福音單張,並對對方講一聲『聖誕快樂』。
沒錯,有些人接到時依然會嗤之以鼻、甚至會當場丟棄福音單張。
但是,多數的情形下,多數人反應還真的很不錯。
不用很會講話傳福音,單只要給人小禮物和福音單張,就已經是在傳福音了。
我一直覺得,聖誕節真的是一個很能讓人公然傳福音而不太會引起反感的節日。
大家真的可以參考一下。
我絕對尊重不過聖誕節信徒的自由,
一如我也絕對尊重過聖誕節信徒的自由。
因為,這都是屬於相對的領域,而不是絕對性的真理。
以上,是我的一些分享。
回應四:
不過我是想提醒一點…
像原本是異教傳統的聖誕節(說真的應該是「天主教」專屬的)…
其實我是覺得
不用做的跟「歸正運動」(又叫宗教改革)那時候的基督教國家那麼絕去禁止聖誕節…(加爾文、清教徒都反對過聖誕節)
倒是在末世當中...(有這種情懷)
看有幾次「聖誕節」待天使來廣傳禍音和神審判以前
可以藉著大家都知道的日子
像小小羊講一樣地辦真正的「歸正福音」的佈道會…
而不是只有沉溺於那屬世的歡樂
而是後還去拜他們的偶像…那聖誕節真的是更墮落了
(聖誕老人、聖誕樹(涉及到以賽亞書先知指責人們用青樹做偶像的祭祀)等等…那種就可以去掉沒關係)
(以力使力...希望能藉此神能揀選更多人做祂門徒)
我們做僕人的,
應該是越來越配合神的喔…
我們要隨神的心意去做該做的事情
相對化的事情本來就不能絕對化來處理...
切記切記....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