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基督徒態度:建立在『自我否定』上的『自我肯定』(上)
『我是尊貴的王子』,更絕不是真正聖經教導,而是斷章取義的亂解。
犯了一個很致命的大錯,就是——–沒建立在『我不配』、『我什麼都不是』、『我什麼都沒有』、『我是罪該萬死的罪人』這種『自我否定』的根基上。
根基錯誤,之後的房子,就不可能穩固。
住在這種根基錯誤的房子裡,常常會害死自己。
而且是『罪該萬死的罪人』!
這種罪人,是連舉目望天都不敢,只敢求主開恩可憐的罪人。
是在這種基礎上,我們才有生而為人的價值。
沒有了這種基礎,其他都是空談、亂談。
我們是『上帝的寶貝』,這種觀念,假使沒有『我們一點都不配』的基礎,
那麼,這就是虛假的謊言、沒有上帝背書的安慰。
這種安慰,只有暫時的麻醉效果,沒有真正治癒的果效。
清楚知道自己是重罪者,一點都不配蒙恩;
清楚知道自己一無所有,沒有任何良善、美好、值得上帝稱許與喜愛;
清楚知道自己是又髒又臭、全身污穢的蟲;
在這種『徹底自我否定』的基礎上,
我們開始能建立起自己的價值。
這時,我們開始能有『自尊』、『自信』、『自愛』。
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的自尊、自信、自愛,
而是隨時記得自己不配蒙恩的自尊、自信、自愛。
這種自尊、自信、自愛,由於和『不配』連結在一起,
所以絕不可能變成犯罪的自傲、自我膨脹、忘了自己是誰。
換言之,這是一種『充滿節制』、『滿有平安』的自尊、自信、自愛。
由於依然知道自己不配,所以依然會保持謙卑;
由於知道自己已經蒙恩,成為上帝兒女,所以可以有尊嚴地活著。
(請記住,是『兒子』,不是『王子』!
兒子是中性的詞彙,
王子幾乎和榮華富貴扯在一起。)
我們深知自己活著,必定有意義,否則上帝不會讓我出生。
我們未必會在今生獲得榮華富貴,但是,我們深知天父時刻守護。
並且,我們也會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不高看也不低看。
世俗心理學會讓人不知不覺中忘了自己是誰,常常高看自己。
更甚至,與現實狀況脫節,真以為自己很不錯,自我感覺良好。
但是,正因為我們時刻謹記自己不配,所以,我們不會把自己看高了。
『我一定會會成功!叫我是第一名』這類常見的積極思想技術,
絕對不會成為我們的行事為人準則,
因為,上帝本來就沒保證我們獲得今世世人眼中的成功興旺富貴。
正因為我們不高看自己,所以,即使窮苦度日,我們依然能甘之如飴;
也正因為我們不低看自己,所以,即使窮苦度日,我們依然不會否定自己的尊嚴與價值。
這種建立在自我否定上的自我肯定,會使我們『不斷』進行自我檢驗—–
我的自信,是合聖經的嗎?
假使不合聖經、脫離現實,那麼,就必須不斷回歸自我否定的基礎上,重新再出發。
小小羊
心理學的自尊、自信、自愛絕對與聖經背道而馳。
以下節錄「中國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學」的「自愛、自信、自尊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嗎?」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op_psychology/self-esteem.htm聖經沒有教我們「自愛/自尊/自信」,而且很多經文帶有完全相反的含義。
自愛
基督徒心理學家都很喜歡引用「愛人如己」(可十二31)一句話來說明聖經教導我們先去愛自己,然後才能去愛別人,但是這是一個錯誤的聖經解釋。神學家 James Edwards 說,這樣的觀念來自心理學,聖經從來沒有叫你愛自己,卻多次命令我們去愛神和愛其他人,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懂得要愛自己,滿足自己的願望,少有人需要別人提醒,所以聖經的意思是說信徒應該照顧別人,好像照顧自己一樣。[xxiii]
果真如此,聖經多次命令我們去愛別人,譬如﹕「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十五12)「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四11)
「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五14)
聖經不擔心你不愛自己,譬如你肚子餓的時候,你一定會找東西吃,問題是別人肚子餓的時候,你怎樣做?或者兩個人都肚子餓,但是只有一碗飯,你怎樣做?你能「愛人如己」嗎?誠然沒有人能完全不自愛,但是聖經教導我們朝著「捨己」的方向走,每天少愛自己一點,多愛別人一點,但是今天的心理學理論是教人朝著完全相反的方向走,與聖經真理背道而馳。
而且,「末世…人要專顧自己」(提後三1-2; NIV 作 lovers of themselves),現在教會內外都有人大力推動「自愛」,想是末世症狀已經顯明。
自尊
「人算什麼?」(詩八4;一四四3;伯七17)「考究自己的榮耀,也是可厭的。」(箴廿五27)「要別人誇獎你,不可用口自誇。」(箴廿七2)「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十四11)「以謙卑束腰…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所以你們要自卑…祂必叫你們升高。」(彼前五5-6)「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KJV 作 Esteem others)
這些經文和自尊的觀念和諧嗎?當然不和諧!正如自愛一樣,聖經是不怕你缺乏自信和自尊,只勸你約束它,學習謙卑和信靠神,心理學理論和聖經教導是背道而馳。
自信
「你見自以為有智慧的人麼?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箴二十六12)「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箴二十八26)「虛心的人有福了」(太五3)「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林前二3)「自以為站立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這些經文和自信的觀念和諧嗎?當然不和諧!
大概又有人問﹕「一個人怎麼可能沒有一點自信?豈不是很頹喪嗎?」聖經雖然不教導我們自信,卻沒有教導我們意氣消沉、悲觀消極,聖經有更寶貴的道理——信靠神,不是信靠自己。
約書亞很可能是一個自信不足的人,他自己並沒有設法去增加自信,神也沒有鼓勵他自信,神只是鼓勵他說﹕「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一9)神弟兄姊妹們,你覺得自己自信不足嗎?請你信靠仰望神。
最後請留意聖經裡的屬靈偉人怎樣看自己,他們的自我形像應該是我們的榜樣。
摩西在年青的時候一腔熱血,後來經過四十年的磨練,當神要用他的時候,他卻說﹕「我是什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呢?」(出三11)。
大衛對自己的評論甚多,因為大部分的詩篇都是他的心聲,他說自己是「軟弱的」(詩六2),又說「神阿,我的愚眛你原知道,我的罪愆不能隱瞞。」(詩六十九5),也知道他的好處不在神以外(詩十六2)。
保羅對自己的評論最有趣,雖然他的工作「沒有一件事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林後十二11),他說自己﹕「又軟弱,又懼怕」(林前二3-4)。王明道先生所翻譯的《隱密處的靈交》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觀察﹕在成聖上的進步,可以用對於所剩存的罪所有的敏感度去衡量,使徒保羅在主後五十九年寫信給哥林多教會,他稱自己為『使徒中最小的』(林前十五9);過了五年以後,在主後六十四年寫信給以弗所教會,他稱自己『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弗三8);到主後六十五年,在他正要行完在世路途,預備進安息的時候,他寫信給提摩太,竟然說﹕『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提前一15-16)。
由此可見,靈性愈進步,自我形像愈下降。
但是這些偉人們都懂得信靠神﹕當摩西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將以色列人領出埃及的時候,神對他說,「我必與你同去」(出三12)。大衛倚靠神的心最明顯不過,他說﹕「我的心投靠你,我要投靠在你翅膀的蔭下」(詩五七1)詩篇中也充滿了這樣的句子。保羅更沒有例外,他非常明白工作的力量來自神,當他講到自己「四面受敵……卻不至死亡」(林後四8-9),因為他深深明白「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四7)。
結論
自愛/自尊/自信,不但不是聖靈所結的果子,而且對基督徒靈命有不良影響,敬勸弟兄姊妹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
很不錯的分享,請問是否可分享轉載至大陸的網路社群平台呢?
ex : QQ , 微信,。。。etc
———————————————版主回覆:
歡迎自由轉貼
http://blog.roodo.com/yml/archives/3561699.html小小羊 上
有人稱讚某A說他很謙虛,某A若是回答”Yes”,那其實是不謙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