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8:32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 »
2013年01月5日社會流行觀念

10,392 views

從托爾金的魔戒系列,談基督教與藝術

這是風籬笆姊妹的分享。

想當年高中未信主的我,就是因為托爾金的作品(魔戒、哈比人歷險記)而非常想了解基督教。

當我看魔戒電影和小說第三集《王者再臨》時,裡面有一座白城的形象烙印在我心中,

如果看過這部作品的人,就會知道我講的是對抗邪惡的最後防線「Minas Tirith」。

我被這座城震撼到了,只是很多人把這座城的震撼因子歸功於特效和美術的進步,

但我認為特效和美術只是為了將托爾金筆下的東西描繪出來,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真正的重點,其實是托爾金要說的事情-「潔白、美麗的剛鐸,堅忍卓越的擔任對抗邪惡第一線的屏障」。

托爾金將邪惡描繪的很真實,將人類描繪的很渺小,也將人類對試探毫無力量的事實用這個故事顯露出來。

所以只用視覺特效去定義作品撼動力緣由,根本沒辦法把事情講清楚,當然這部作品的美術確實是很多作品比不上的。

很明顯的,這一切對邪惡的深層以及人類的無力自救,對良善渴望的描寫,

這些托爾金筆下所呈現的內涵,是只有基督教才能賦予和講明的。

1.不是藝術證明基督教的真確性,而是基督教的真確性回應藝術的訴求。

所以其實,還是基督教的真理確認藝術的內涵。

而正面回應上帝恩典的藝術,真的可以幫人很多。

雖然通常只是福音預工的層面,可是也算是預備好土,而且福音預工不也是站在福音正工的根基上嗎?

在托爾金的系列中可以強烈感受到,抵擋試探不是修行這碼子事可以解決,而是人根本就廢了,最後得救仍是出自神的憐憫。

而C.S.Lewis(魯易師)則能夠看見他有意藉作品表達十字架的救贖。

這個真理通常接收到的攻擊就是:基督教否定人的價值。

然而我們卻說,人蒙拯救後才能真正彰顯上帝所喜悅的人性,和本質有罪的人硬撐修行是完全不同的。

從這兩位作者的作品能夠看到根據信仰的那種美善是何等美好。

或許基督徒會認為魯易師的作品比較有價值,因為它比較處理到福音核心。

但我個人比傾向薛華(Francis Schaeffer)在《Art and the Bible》的見解,認為並非所有基督徒的每一件藝術都要講到福音核心主題-因信稱義。

就如同畫家信主後,並非每張作品都要畫耶穌或聖經故事一樣,

而是要看這個畫家一生作品的整體反映了什麼。

信主後都要畫耶穌或聖經故事的迷思應該要趕快破除,因為很多有基督教符號的藝術也可以用來反基督教的(請看達利的作品)。

所以分辨並不是用符號就可以,而是去看整個作品背後的世界觀是出自什麼。

用陸梅克(薛華的同工)的話來說:藝術不需稱義。

我補一句:而是人需稱義-藉信稱義。並且持守基督教世界觀創作,大便真能變黃金

(說笑的,意思是持守基督教世界觀就不用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的挾制,而是自由的創作,並且化腐朽為神奇啊)。

用這例子來看,如果以符號辨識藝術的正邪,還真的會覺得托爾金的作品有夠異教,比如巫師這個設定,

可是仔細來看,這兩個字在托爾金的作品裡面也沒有巫師色彩,在內涵上已經去異教化了。

我懷疑是因為托爾金的創作方法受到貝奧武夫(Beowulf,古英語長詩…)的影響。

托爾金認為,其異教的色彩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基督化了,

他也認為,貝奧武夫的敘事者一定是個基督徒。

以前在學校上課的時候,老師也說抄寫貝奧武夫的人是早期教會的修士,所以很多異教的設定都給基督化了。

反過來看,如果只用表面的設定去辨識,還真的會以為少年PI就是基督徒勒!

這樣下來,背後是基督教世界觀的書變邪書,非基督教世界觀的書竟然稱義…。

總之,從「設定」定義什麼藝術是基督教藝術,什麼是非基督教藝術是容易斷章取義的,

最好是去分辨整個設定背後的敘事語氣,是受什麼世界觀的啟發,

然後分辨哪些有受聖經光照,那些是受基督教文化影響,哪些是未被光照的部份,受人本思想影響

(所以我認為沒有什麼基督教藝術,而是它受啟發的程度多少)。

畢竟藝術是人對上帝恩典的回應,而不是啟示本身。

所以藝術不能代替聖經,反而可以從聖經去開啟藝術視野,看見神降雨給義人惡人!

藝術也不能作為普遍恩典本身,而只是對恩典的回應。

提到這點是因為有些神學路線認為藝術是普遍恩典本身,並且認為可以由藝術去看見特殊啟示,

但這就已經不是從聖經為根基,而是以人對恩典的回應為根基,來看恩典本身。

以這樣證明信仰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別人也可以說,他從這作品裡面看見別的信仰內容。

扯遠的說,以上好像也反映前設派護教學和證據派的不同。

所以從前設派來看基督徒藝術家的責任,會認為藝術不能證明真理,而是反應真理的鏡子,最後還是要回到聖經的世界觀去省察。

所以托爾金的哈比人歷險記,不斷章取義的從設定看,而是前後文的看,

我們可以看見很多地方反應了基督教精神,比如平凡人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等等;

也看到許多地方可以用我們的信仰去為它做完美的註腳,比如回家的意義。

2.如今藝術界的悲哀

看了這些賞析,再反觀在某些國際性的大影評網上(比如什麼番茄的)大多的「專業、資深」影評,

就會感嘆這些專家竟然大多都沒在看《哈比人》裡面的豐富內涵。

而且這些內涵藉由藝術表現而更加強化,可惜影評竟然不是看這些,唉。

這現象正反映後現代的思想使人只想利用手段奪權,把電影或藝術只當作是個修辭學,好電影就是發揮好的修辭學手段。

至於內涵是什麼?對他們而言沒有藝術背後的意義,只有因人解釋的不同,誰奪得愛慕佔有率成為新藝術之神才是最重要的。

這整個漩渦也產生了『作者死了』這個理論,藝術是因人而異的解釋,把以上我們這些分析都說成「那是你觀點與角度的解釋」,哇,那我真要問,作者死了?那為什麼你這個所謂在創作的作者/讀者就活著,你應該也死了吧!

就因為一切都是「觀點與角度的解釋」,所以奪版面才是重要的事情。

依我認為這是睜眼說瞎話!

因為就憑觀點與角度來看,『神本』和『人本』就是兩個本質不可相對性比較的東西,

前者可以刺透人心,非常刺眼,非常有力,非常血淋淋,難怪人不願意看。

這種人本影響到教會,恐怕也導致有些護教方式是只倚靠那種修辭學的…

但那種修辭學反應的只是文字遊戲,整個前後文就很像一個包裝很漂亮的禮物打開之後裡面是空的。

反而歸正神學的護教才是禮物打開有比包裝更美的大禮,包裝太花俏的大多都是要遮羞吧?

貨真價實的禮物簡單典雅的裝飾就可以了。

歸正的前設派護教學就給我有這種感覺,貨真價實。

現在很多好電影的定義就是比包裝花不花俏,手段高不高,

用神本的角度來看,說難聽一點,就是能否遮羞成功。

但在人的標準中,就是故意藐視神高過世上的標準,然後在巴別塔裡面跳舞…。

巴別塔垮了,還不知道自己末路已近。

《哈比人》的內涵還是在於托爾金的貢獻,

而這貢獻卻又是來自聖經世界觀的啟發,彼得傑克森是包裝師傅,但還算不錯的包裝師傅。

但真正的禮物本身仍是出自托爾金之手,托爾金能做出禮物,還真是是惟獨恩典呢。

我很欣賞這位導演的才氣,但不知道傑克森是否知道它包的禮物背後有多貴重,或者對這貴重知道到什麼地步。

希望他有朝一日會知道,也希望喜愛這部作品的人能夠知道藝術不是冰山表面的風格本身而已,而是作者對恩典的回應度。

越正面回應實在越有造就性。

(如果對這部作品有興趣的弟兄姐妹,可以去康來昌牧師的神學文摘和陳韻琳老師的心靈小憩裡看,那邊都有很棒的《魔戒》系列賞析喔。)

風籬笆


心靈小憩:魔戒系列專題
http://life.fhl.net/Literature/lord/index.htm
走進《獅王、女巫、魔衣櫥》的人性處境 by 蘇友瑞
http://life.fhl.net/Movies/gp/Narnia.htm

Posted by Yoyo at 2013年01月5日 20:18

感謝風籬笆的分享,看了以後學習很多,也感觸很多!
雖不是從事藝術工作,但有機會接觸許多基督徒創作者,從風籬笆的文字,我看到以基督教信仰描繪出的美麗景象,只可惜,在我接觸到的這許許多多創作者中,鮮少看到適切的實踐者。
正如風籬笆說的迷思,創作者們以為只要亮出基督教符號,就可以稱為基督教藝術,他們不去分辨整體意涵,更不用說以聖經世界觀去評賞,因為,他們根本不具有這樣的世界觀。甚至,在說到世界觀之前,還得先處理信仰偏差的問題。
也因此,風籬笆所言的悲劇,真真確確的發生了!因為只以表面的設定去辨識,所以少年PI成了基督徒,他的冒險旅程被冠上隱喻追求真善美的形容,而教會團契集體觀賞此部「福音電影」也就不足為怪了!

Posted by 多加 at 2013年01月5日 23:17

少年PI最近剛把小說看完
我個人的觀感是:充其量可以告訴讀者每個人不一定有宗教,但人總有自己的信仰(信心),而終有一天信仰(信心)都要受到考驗(苦難與死亡),此時每個人的信仰(信心)到底如何,在死亡的面前都一覽無遺。
是可以告訴人還有時間就要好好思想自己的信仰(信心)為何,但是隨著人的年紀越大反而是不想去想了,作者在本書中自己也呈現出這點(由PI的雙親與兄長之間的對話,和最後兩個日本人和PI的對話一覽無遺),想的是錢、名聲、學歷、地位……都是個人的利益,人此生所得的一切,快死的時候才來面對,可惜那時思想已經不單純了,最後還是把信仰宗教化給草草結束掉,不然就是你要想也來不及了,因為你已經死了。
所以這本書是指出人信仰的問題,在讀的時候因為讀者看到那些角色因苦難與死亡所驗出信仰的掙扎與毛病跟讀者類似,產生共鳴而喜歡(我自己也出現了這種感覺),但根本的如何找到解決問題也就是到底在書中出現的的這些信仰當中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絕對,能帶領主角(人的象徵)走出死亡,作者就不明顯處理,而留給大眾自己去想像(電影更是如此,"正面回答爭議性問題的答案"永遠都是"暢銷"不可觸碰的議題,而為何如此也總是得到"這只是一部電影、一本小說而已"的答案)。
所以我在看完這本書以後,看到我以前佛教信仰的觀念,也看到很多哲學的觀念,當然聖經當中的普世觀念也有,對這本書都可以解釋的通,而回到聖經並沒有什麼單單屬於聖經特有的觀念,結論就是這內容是人用普遍智慧去回應世上的苦難與死亡,而不是用聖經的苦難觀、救贖觀來看待苦難與死亡。
至於托爾金的著作國中剛開始看的時候還真看不太懂他在寫啥,又厚(四本磚頭書),但一時衝動買了,只好硬著頭皮讀,總算讀完第一遍,內容開始有點吸引我,但還是有些不懂,再讀第二遍……很不錯知道在幹嘛了,但問題還是一堆堆,不過有些觀念一直帶給我很深的啟發,因為手法實在和一般小說很不一樣,直到現在好好把聖經讀過,好好學神學,回頭再看的時候才明白過去困擾我的問題就是作者採用了聖經的觀念去處理……。而電影帶給我最深的印象只有Into the west這首歌,和一些美美的特效……。
在電影方面"The mission"&"受難記"給我的衝擊也很大,讀了聖經以後更大-
一個深層表現了信仰基督的轉化和隨之而來世界的逼迫,另一個是耶穌受苦的過程。
所以創作有沒有表現出基督我們還是要回到聖經,創作觀念、手法,都需要一個一個好好來探討,才不會把好的創作呈現的基督信仰精神置入世俗而沖淡,把世俗之風吹入教會使教會流於世俗。

Posted by 小太陽 at 2013年01月6日 02:36

我想到還有些可以補充的部份,所以在這裡分享了^^
上文的總意是表示,我們是以聖經原則欣賞藝術的,並把藝術當作人對上帝啟示與恩典的回應,而不是用藝術證明聖經總原則的真確性。
但因為某些神學路線的藝術觀產生了許多爭論。
這些路線大多是:藝術=普遍啟示,
所以會試著從藝術中的元素來證明基督教的信仰內容。
這些方法論並不是出自歸正神學,不是來自惟獨聖經的思維,
是掉入中立陷阱的認為可以從聖經之外去評判。
但中立是神話。每個東西背後的終極底牌不是人本就是神本。
並且用人本方式護教,會被另一種人本方式吃掉。
以下舉一些例子說明。
我們看完魔戒(以小說為主)後,從故事本身和作者的書信以及他的生活作整體的評估,會認識到這部作品受到聖經與基督教精神(至於正不正統以下會討論)的啟發。我們不是說魔戒是基督教藝術,這兩句話頗有差別的。
但不管我們是怎麼說的,通常話還沒講完,只要講到聖經或基督教,
否定馬上出現,通常否定有兩種大方向,裡面各有些細節,
我來就看過的和大家分享。
這些否定的中心是:魔戒跟基督教沒有關係,你不要來傳教。
這兩種方向的否定法我暫時叫作:「設定否認法」和「康德式否認法」。
(一)設定否認法:魔戒是受異教神話影響的,托爾金想只是想要為沒有神話的英國寫一個神話故事。設定否認法反駁的是以魔戒作為基督教藝術的說法。
而說魔戒是基督教藝術的理由有兩個:「作者信仰」與「作品看似有比喻」。
1.托爾金是天主教徒
反駁會說:雖然如此,故事中就是用了異教文化的東西(北歐神話等等)。
這部分在前文已經說過:托爾金使用的異教設定只是個字面的東西,內容已經不是很異教。而且從作者自己說過的話可知,他受了貝奧武夫的創作方法影響。我懷疑正因為他是天主教徒,所以使用這種方法的可能性相當大,這部分我會聯想到唐牧師舉的例子,只是一時找不到在哪裡^^"細節也有點模糊,也就是梵蒂岡把某個異教的東西搬到他們那邊的事。這是他的創作方法。至於好不好,還有討論空間。聖誕節設立的概念也有點像這個例子。
另外,我們也不會因為托爾金的信仰就把他的作品聖化,因為檢驗凡事的用具並不是他的信仰,而是聖經總原則。
2.作品某些部分比喻到聖經的人事物。比如亞拉岡的回歸王位=基督再來;亞拉岡=基督…。
反駁會說:托爾金不喜歡用隱喻,他自己也說故事沒有指涉的部份,所以你不能牽拖。
會產生這種評論,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教會的講道常運用比喻(這確實是好工具),以致連藝術評析也會用這個類比的方法去判斷各個故事,但這就很有問題。
第一,這會忽略前後文,第二,忽略後就會牽強附會。
從前後文來看,托爾金當然有清楚描繪的事件,但沒有設立比喻。
與路易斯的作品比較就可以知道什麼是明顯運用比喻。
加上托爾金自己也說:我沒有用比喻,不用猜(我幫他接下一句:若我有用你就會清楚看的到)。他的故事是自成一體的架空世界,但是他的故事是個獨立空間嗎?當然不是,沒有什麼東西是真空於上帝的創造。因此他的故事絕對會受他整個人的世界觀影響,這部份會很明顯的從故事整體的內涵中表達出來。這也是他的創作理念,不是藉由比喻,而是整體內涵的指向。
至於他的創作目的是為了寫英國神話嗎?
可以說是的,但他這個用意也是來自他個人的神學路線。
他認為神話可以使人指向真正成真的神話(基督教)。
當然這部份不符合歸正神學,也有點自然神學的影子。
而且有點把藝術等同普遍啟示的現象。
這些神學路線的細節當然會影響創作方法,也會影響創作的結果。
而我們知道這個路線不合歸正神學,那是否代表他的作品也不合呢?
從整體來看,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但如果從歸正神學來看這個現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雖然他的神學路線有缺點,但是他的作品仍是對啟示與恩典的回應,
回應越正面,越有造就性。
既然這部作品在回應的總原則是根據他對信仰的了解。
我們就可以欣賞他怎麼看,至於方法論的缺點部份,我們就要懂得取捨或是將之歸正,並且自己在創作時好好注意。甚至為藝術界中的基督徒的智慧禱告。
神學界破產,藝術界就淪陷。所以現在的基督徒藝術家也是滿可憐的。
(二)「康德式」否認法:大概分兩種,一種是神秘主義式的,一種是形式主義式的,兩種都認為討論藝術不要談宗教。
1.前者會說,宗教都是人為的,魔戒背後的意義是更超越的,是共通的,是所有宗教的,是包含在那偉大的「一」之中(超玄),它不是基督教的,它是所有宗教都有的。
神秘主義用一種沒有歷史觀和命題的非理性來批判傳統的宗教,並用他們的看法來解釋世界。所以他們會說魔戒的內涵是指向他們神秘主義的內涵,而不是「人為的」基督教。(好像新正統派的解經,聖經都是人寫的~)
2.後者會說,宗教到上層去吧,我們這裡討論的是事實,是看的見的部份,所以故事說什麼他就是什麼。故事說,主角把魔戒摧毀,故事就是把魔戒摧毀,不要再加上解釋。
它認為故事的內容只不過是故事表面、能見部份的構成而已。這種思想宣稱一種人本(理性主義)的客觀中立場所,把物質的層面絕對化,只有這部分才有確定性,但在後現代這種確定性也被打碎(所以零碎的解釋滿天飛)。
這兩方都不約而同的攻擊基督教,並且會把基督教說為另一方的產物。
薛華的《理性的規避》(基督教文藝出版),對這種思潮有很精闢的批判。
從第93頁開始從歸正神學的根基說明正統的基督教如何解決以上的二元割裂。
神秘主義的根據是完全沒有命題式的基礎,它所說的字是可以隨處替換的,那個一也可以替換為耶穌,或任何神的名字,而沒有內容。所以到最後就是以社會制約所認定的標準去評斷。
聖經的內涵完全不同,從聖經的標準來看,這些人本的情形根本通不過。
(三)試著以惟獨聖經的原則來看
這個原則沒有落入以上被否認的兩點。
1.回應第一點設定否認法。因為不是用設定或符號,也不是光從作者信仰就認定這個作品為基督教藝術。以上這個「基督教藝術」的意思通常是,「有基督教風格、主題的藝術」,但我們不是從這種表面去辨識的,而且辨識完畢,也不會說這就是基督教藝術。而是從作品前後文的世界觀辨識。因為沒有真空的事物,每句簡單的話都可以牽涉到基本的世界觀,當然,這要小心分辨(學習中)。
2.回應第二點。
這種藝術評論一點都不中立也不超然,只是文字遊戲,它無法指出依據的源頭,兩者背後都是作為沒有命題式基礎的信心跳躍。
總結:
1.我們是以聖經原則欣賞藝術的,並把藝術當作人對上帝啟示與恩典的回應,而不是用藝術證明聖經總原則的真確性。
2.對啟示與恩典的回應越正面,越有造就性。
3.所以認識神是至關緊要的,這樣才能正面回應。ex.接枝子的葡萄樹才能結果子。
4.只有從聖經才能認識神。ex.接枝子也要接對。
5.創作理念、創作方法、創作內容是分不開的,創作不是表面套套招就可以,必須整體深思。
6.藝術是很偉大也很恐怖的東西,因為美感的力量是非常強的,雖然不能讓假的變成真的,但外顯的美感可以強化裡面要表達的內涵。
7.願在天路上與弟兄姐妹一起學習,扶持,代禱。
最後,很感謝有機會在園地分享,我的表達能力其實不是很好,一篇文章我都是寫很久、想很久才生的出來,包括前文和回覆這篇。相信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部份,畢竟藝術創作是個非常大的議題,牽涉到很多層面,不同世界觀就會有不同見解,還有些是失焦的衝突,這一切見解如何以神高過世上的道剖析並且不落入律法主義是一篇文章講不完的,雖然以上有提到簡單的總結,但這並不簡單,還是可以談論到很多細節,我相信這部份自己仍需要再做更扎實的功課,若有講的不清楚的部份請大家見諒並且可以提出討論。
ps.對這個議題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陸梅克的《現代藝術與西方文化之死》(很悲劇的絕版了,但是成大圖書館有,如果是學校人士,可以利用圖書館的館際合作借到。)
遙想當年我剛信主的時候(我是念藝術學校的學生),上課完回家都要痛哭(可比擬哈拿),因為對信仰的攻擊太恐怖了,加上教會大圈子能供應的不多,我這嫩羊根本很難招架,但也因此每時每刻都在藉此思想我們的信仰,也認識了歸正神學,發現神的道高過人而且又有接觸點的護教可能性,這些都要感謝在歸正神學上紮根站穩的肢體們,包括這個園地的教導,雖然有些不是直接論到藝術的部份,仍然是大有幫助的,因為根基對了,就可以連結起來。

Posted by 風籬笆 at 2013年01月6日 15:06

題目範圍太大了就不容易聚焦,「藝術」很大的一部份是「呈現」或「再現」,包括即興式的表演仍有這些成份,好比人類有宗教性,宗教也有外在的儀式。
魔戒故事中有一個角色像人又似乎不是人,不像人又似乎是人,電影的特效做成功了,產生極強烈的對比。我的解讀是這顯示了人的形像被罪惡扭曲了,這是藝術可以發揮的領域,而這涉及到創造與救贖,誰能救贖,又涉及到啟示,就形成了聖經的主題及聖經的總原則,或說基督教的教義。
藝術觸及到人心的感受,進而造成認知的作用,所以電影觀眾會直覺想要知道某個角色是指涉到誰,有甚麼意義。這個過程及功能會牽涉到「符號」的意指,符號本身不是目的,但是如果符號在因信稱義的過程當中是一種媒介,或說是一種橋樑,符號本身雖然不等於信心,作用也不全然是負面的。

Posted by 基督徒 at 2013年01月6日 23:38

風籬笆姊妹離開聖經網一段時間了
現在在這裡看到您的心得文章,很是佩服
可以在這些一般人眼中是純欣賞、衝擊著視覺感官的電影裡,看見深度的觀點
真的很不簡單
因為,我對這些電影-魔戒啊!納尼亞啦!真的興趣不大
呵呵~~

Posted by 楓 at 2013年01月7日 16:53

TO 楓姊
真的是好久不見了^^,我現在大多時間都在潛水學習。
我初信時因你在聖經網的服事,
以及後來在小小羊園地的學習,
都使我受到你們(以及許多前輩的)許多堅固與幫助。
我從小就一直是埋在故事堆裡也喜歡編故事的小孩(現在成年了還是一樣)那時不知為何對這個故事特別感動(一開始確實是受視覺與美術層面的吸引,但很快就認為重要的是故事內涵,前者的表現是要體現出後者的故事內涵,與之匹配)所以我就開始想知道原因的展開調查了呵呵。到最後認識神才明白我所渴望的是在神的道中體現。也藉著神的道,把我渴望中的無花果葉也除去,那是一段很痛苦的回憶,但主滿滿恩典與真理卻使這痛苦化為祝福。(這段過程很血淚)
歸正神學與藝術、故事創作方法的題目很廣
也是我一生要去思考的課題,
這次分享是一個階段深思所得來的心得~
還有很多學習空間~
不夠的地方我慢慢改進,若能帶來幫助,則感謝上帝!!

Posted by 風籬笆 at 2013年01月7日 17:52

來對C.S. Lewis魯益師頗有好感,但後來得到更多對他的"報導"..,.令我十分失望….舉列如下:
神學家C.S. Lewis所著的「Chronicles of Narnia」。 C.S. Lewis在福音派中的重要程度,與葛培理齊名,只是葛培理的恩賜在佈道,而C.S. Lewis的恩賜則在神學思想。可是,Lewis 的信仰已經大大的變了質,因為他相信可以為死亡禱告,減輕他們在煉獄裡受苦的時間,因此他自己在臨終時也請一位天主教神父來為他告解,和舉行抹油禮。他否認人性敗壞,因此人未必需要基督的救贖。他甚至相信「進化神論」,又拒絕承認聖經無誤。他認為地獄只不過是一種「思想形態」而已。他所著的「Chronicles of Narnia」充滿怪異的神話和異教信念,相信有「白巫」和「黑巫」存在,又教導人相信「宇宙論」。在「最後爭戢」一書中,他有一章題為「更高更深」的,形容一個人被「Aslan the lion」(代表基督角色的)接納,雖然這人一生服侍Aslan的大仇敵「Tash」,當這個被接納的人表示很「驚訝」之時,「Aslan」竟然說:「如果有人奉「Tash」的名起誓,又一生忠心地守住這個誓言,他其實向我守住這個誓言,我會報答他,雖然他不知道這報答其實是我所賜的。」讀者知道,C.S. Lewis所說的,是出於撒但極其詭詐的謊言,叫相信的人不知不覺地落地獄,還以為自己得救,因為聖經明明的說:「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
(摘自香港整全報~~第二十四期
(2005年08月)世界之窗)
如果一個人的信念及想影響行為,那.."如果有人奉「Tash」的名起誓,又一生忠心地守住這個誓言,他其實向我守住這個誓言,我會報答他,雖然他不知道這報答其實是我所賜的。"這樣的"道理"也寫得出,普救論果是魯益師的信念.
"..羅馬天主教認為,在其教會與聖禮之外沒有救恩。但是天特會議曾宣告,因某些理由而未能受洗的信徒,可以因「渴望之洗」(即渴望受洗)而得救:梵帶崗第二會議更進一步說:「凡不是因罪的緣故,只是不知道基督的福音與教會的人,若誠心尋求神,在神恩典的感召下,根據良心來立志行事,便能得看永生。」「不是因罪的緣故,只是不知道」(guiltlessly ignorant) 一詞,是指他們無法抗拒(全然、無藥可救)的無知,完全是因環境的緣故,不是由於忽略、意志不堅、或故意(直接或間接)不順服神。這一條原是為解釋復原派(基督徒)的信徒如何能得救而寫的,但現在則被用來解釋任何宗教中都有人可能會得救。
(基督教思想家中接納這個看法的人是魯益師(C.S. Lewis)。他所著「最後之戰」中,獅王阿司能說,所有出於誠心的服事,即使是為假神泰西作的,也算是為他而作。有些天主教神學家對普救論的信心也是基於這個思想。).."
好異教徒會下地獄嗎?巴刻撰.劉良淑譯
用"充滿怪異的神話和異教信念"去寫小說的創作方法未必不行,但"中心思想"出差我很難接受….
如果我的感受有誤請小小羊指正.謝謝.

Posted by Solomon at 2013年01月8日 16:00

在看這篇文章過程中,
讓我想到之前在聽 林慈信牧師 護教學課程的內容。
表達的思想非常相似
其實以前我對於信仰與文化該如何去調合,取捨,存有很多的疑問.
在課程中,我得到了答案,以下節錄筆記內容:
~~~~~~~~~~
人被罪污染了,從理性,文化,科學都是。
但人可以認識神,透過聖靈的光照。
所以有可能建立正確的哲學,心理學,神學。這都是因為有神的啟示做為標準。
[以下這句是錯的]
所有真理就是神的真理,哲學,心理學,文學,科學…..都是神的啟示。
神的道是所有真理的來源。
人所能達到的哲學,科學,心理學,都不是神的啟示。
不可能是神的啟示。
而是墮落的罪人對神普遍啟示的回應。
基督並不為罪人的哲學與文化中對真理的扭曲負責的。
~~~~~~~~~~
每個人對於藝術文化的解讀不盡相同,
有時我們會把故事人物對比成聖經人物,
但有些人卻會對比成他們信仰中的人物.
因此,既然藝術是罪人對神普遍啟示的回應,
那麼,罪人對於「罪人的回應」的解讀,
若不是基於神啟示的標準,是會有所偏差的.
>>試著從藝術中的元素來證明基督教的信仰內容
用這種方式來証明基督教信仰,並不是好方法.
唯獨聖經,神啟示的道,才是真理的源頭.唯一的標準.
求聖靈幫助我們,在祂的真道上建立信仰的根本.

Posted by bluefish1215 at 2013年01月25日 18:22

日誌信息 »

評論已關閉。        

相關日誌 »

沒有評論

抱歉,評論被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