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8:32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 »
2012年10月10日教會流行觀念

9,669 views

發問:禮拜語言分場、設翻譯、講道長短

問題:

看罷你異質性合一禮拜的提醒,十分明白這是每一個基督徒應有的態度,我們萬二分希望每一個教會會眾都能做到這點,但事實上,這好比是緣木求魚,我們是海外的教會,就教會崇拜已分英文,國語,粵語三種,每當聯合崇拜的時候,雖然有即時翻譯,但人數還是減少,除非有聚餐,或特別活動則例外,若是長期合一崇拜,恐怕有點難度啊!我們教會會眾多是長者(粵語堂),為了怕他們身體的軟弱,和不耐煩,講道不能太長,又不能太深,所以影響了其他有需要的會眾,故我才有分開慕道和成長的講道這構想,怕也是空想而矣。作為教會裏工作的一份子,當然希望牧師講道輕鬆幽默,會眾能先留下來,再在其他活動如查經小組,團契,戶外活動等等,慢慢紏正他們的心態,雖然真的是很慢,但總比他們不留下來,那就一點機會也沒有了;當然,我們不能本末倒置,棄真理而就幽默,否則我們所做也是白做了。在今日的電子時代,人們的耐性比以前大幅降低,講道的風格,能否作出合理的改變呢?或是我的信心太小?願主祝福你!

發問:禮拜是否該分開慕道與成長的講道比較好?

答:

1.我們是海外的教會,就教會崇拜已分英文,國語,粵語三種

答:

這種情形,和台灣不同。

台灣是人人都懂國語,海外則未必人人都會英語。(以美加紐澳來講)

特別是老年族群,聽不懂英語的移民可能比年輕族群更高。

而香港族群,聽不懂國語的也不少,正如國語族群聽不懂粵語一樣。

所以,海外教會除英語以外,另設國語、粵語需求的禮拜,並非絕對不行。

這種情形,不是我講的異質性合一禮拜的狀況。

2.講道翻譯

答:

事實上,這是很好的方式,可以達成異質性的合一性禮拜。

當然,設講道翻譯,一定有缺點,好比時間的消耗、氣氛較難營造、不宜做太多種翻譯、、、。

但是,至少在達成異質性合一禮拜的狀況下,同教會不同族群設翻譯,已經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

3.雖然有即時翻譯,但人數還是減少

答:

教導是很重要的!

正因為信徒無知的很多,所以教導非常重要!

很多信徒做錯事,是因為他們所做的,自己不知道是錯的。

即使知道是錯的,也不表示是很清楚知道,反而常常只知道皮毛理由而已。

這樣是不夠的。

園地很努力教導很多正確觀念與教義,當然很多人嗤之以鼻、當垃圾一樣。

但是,也一樣有很多弟兄姊妹聽下去、學起來,而且認真努力去做了。

好比說,我們園地就教導過聖禮(洗禮與聖餐)的重要性,這時,很多弟兄姊妹對這兩種聖禮,就不會當成可有可無、單純紀念的無意義事情。

相反的,看重這兩種聖禮的重要,而且只要有機會就盡量守聖餐,就會成為很多人看重的事情。

又好比說,我們園地也教導過未受洗禮者不應領聖餐,以免招致處罰。

之前很多弟兄姊妹不知道這種嚴重性,所以當然會無所謂。

可是一旦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大家當然自己就比較不敢亂來,也不敢隨便較教會亂來。

舉這兩個例子,是要說明教導是何等重要。

『異質性合一禮拜的重要性』,坦白說,教會對這部分的教導與追求,恐怕都太少!

既然教會不太教,甚至教會還不斷發展異質化,信徒怎會在乎這麼重要的事?

4.我們教會會眾多是長者(粵語堂),為了怕他們身體的軟弱,和不耐煩,講道不能太長,又不能太深

答:

講道長度的長短,是沒有關係、不要緊的。

因為,這不是絕對真理,而是相對領域。

長的講道,有長的好處與缺點;

短的講道,有短的好處與缺點。

這都沒關係。

5.講道不能太長,又不能太深,所以影響了其他有需要的會眾

答:

其實,有很多管道可以找草料,不是嗎?

假使學生讀書,只讀教科書不讀參考書,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

同樣的,假使青壯年族群對於草料的吸收,都只靠教會禮拜講道的話,這是很嚴重的事。

禮拜的『講道』,絕對很重要。

但是,當我們把這重要性拉高到太高的程度,變成自己吸收靈糧的唯一重要來源或單一來源;

當我們把牧師的講道當成判斷教會好壞、選擇的唯一依據時(不涉及偏差講道那種);

我們恐怕已經走錯路了。

其實,以青壯年族群來講,我們活在這時代,是很幸福的時代。

太多工具可以用來幫助我們吸收好的靈糧了,不是嗎?

網路上,輕易就可以讀很多好的資料。

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用來彌補教會講道不足的工具。

我現在的教會,組成份子幾乎都是老年人。

牧師講道內容偏向簡單化,也不長。

我隨便一篇文章,難度恐怕都比我們教會牧師講的難。

教會有翻譯,把台語講道翻譯成國語。

教會由於成員老年化,住的也不近,所以週間沒有聚會。

但是,那又如何?

我還是覺得這教會很棒!牧師很努力照顧小羊!

肢體之間,表面上來看,淡淡的,不是見面就會熱情擁抱的甜如蜜;

但是,會友發生私人問題時,不少會友會願意伸出援手與幫助。

維持那種異質性的合一禮拜,真的很重要啊!

那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必須很辛苦努力去做才能維持的。

我深知,這種想法,和現今很多教會況狀不同。

但是,我一直認為,只要有這種觀念與理念,我們就比較會將這觀念放在心裡,

未來遇到關於禮拜的狀況時,我們會有更努力的支持。

6.在今日的電子時代,人們的耐性比以前大幅降低,講道的風格,能否作出合理的改變呢?

答:

這是個好問題,但我沒有答案。

畢竟,這是相對領域,不是絕對真理。

我沒辦法做出定論性的教導,只能提出我個人的分享。

我們園地所處的環境,完全符合你說的條件:

電子時代,人們的耐性比以前大幅降低。

現今的流行,是Facebook之類輕薄短小的工具。

大家喜歡的,是打屁聊天、八卦好笑。

教會流行的主題,絕不是所謂「沈重」的基礎教義,而是各種所謂「實用性」的流行。

但是,我是抱持很單純的心來做這件事:

教會現今流行的路線,是錯誤的!

基礎的教義,是重要的!

我寧可沒人來讀這園地文章,也要傳講純正的道。

所以,大家可以發現,我們這裡不去追隨流行趨勢,而只專注傳講古舊的教義。

努力盡本分,成果就是上帝主權了。

成果是什麼?

是超乎我預期的!

因為超過我想像的眾多弟兄姊妹,來到這園地,而且被裝備,變成上帝精兵。

但假使沒這種成果呢?

假使一直沒有人要來讀呢?

那不過是求仁得仁罷了,沒什麼。

因為,我一開始設立這園地,就抱持這些心理準備了:

挪亞傳福音很多年,只救了一家八口;

以賽亞、耶利米傳福音,沒人要聽。

我不是樂觀的人,

相反的,我很悲觀。

對於世界、國家、社會、教會、、、、,我通通都很悲觀。

但是,那不影響我積極努力盡本分的態度。

對我而言,或許可以用一個畫面來描述:

假使明天是我壽命的結束日,我今天要做什麼?

很簡單!繼續做我本來該做的事!

該上班時就上班,該整理文章上傳園地就上傳,該照顧家庭就照顧,看電視時照看,上廁所照上。

所以,在今日的電子時代,人們的耐性比以前大幅降低,講道的風格,能否作出合理的改變呢?

或許我的實際經驗,可以提供參考。

這不是說我們不用管需求問題,也不是說自己爽就好,更不是說不能做出妥協,

而是說———-我們堅持什麼,妥協什麼?

為了妥協,我們要犧牲到什麼程度的堅持?

為了人數,我們要迎合世界到什麼程度?

這些,我沒有標準答案。

大家照自己從上帝來的領受,努力盡本分便是。

小小羊


海外華人教會,歐洲和日本可能有特殊的歷史文化環境的因素,在某一個時期有大批的移民建立了華人社區,北美洲在中港台經濟成長、政治改革開放的這半個世紀,「新移民」形成了廣大的華人社群,同時在語言(方言)文化風俗及政治的意識形態上仍然向下一代傳遞了差異性的特質,這種文化層次的影響力對於同宗派立場教會的合一敬拜有較多的負面作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發展的靈恩運動和成功神學、積極思想(已經深化到邪術的層次)的影響如同海嘯,淹沒的範圍是跨越宗派的。
在之前還沒有彼此互聯的網際網路傳通訊息的時代,傳福音的人要遠渡重洋到各個地區建立教會,今日仍是如此。美國東岸從華盛頓特區到紐約市有快速的航空、鐵路和公路的交通網絡,距離更近的臺灣的島內西部大城市和東部山區的教會之聯絡,可能比美國的東西岸的距離還要遙遠,對很多信徒而言,離開一個地區等於是要面臨「改宗」的風險。
靈恩運動的快速發展,以臺灣為例,豈不是也扮演了跨越族群文化、溝通服務新移民的角色?可見福音與文化的問題我們遇見的是「正反不合」而非「正反必合」,靈恩運動高舉「耶穌」之名看似超越了種族文化,實質上卻是在摧毀了一個地區教會的文化傳統、終結了一個世代之後,把新的世代帶向茫然虛無的境界,這種宗教的形式和曾經從歐洲流行到全世界的「存在主義」頗為類似,靈恩運動的動機、目的和方法之間有本質上的矛盾,這不是數量可以解決的。

Posted by 基督徒 at 2012年10月9日 23:24

小小羊弟兄您好,
謝謝你不厭其煩解答我的疑惑,來了這網站,確實令我長進了不少,得益良多,願神祝福你。
原來你的教會也有老化的現象,但不知道你們在處理接班人的方向是如何呢?
我們教會因為長者比較多,教導上時常有顧此失彼之慮,若太長太深,怕長者不耐煩,但反過來,年輕的(我指大慨五十以下)又會覺得淡如水,當然,如是舊會眾的話,可以鼓勵查經靈修,但對吸引新的成員,便不是這麼容易。現時我們的做法大慨比例是長者七,年輕者三,當然不是硬性規定,加上資源的限制,只是沒有辨法的辨法而矣。
教會的目的是牧養羊群,亦要廣傳福音,倘若教會嚴重老化,便失去了原來的目的,故我們核心小組正傷腦筋如何使我們的教會年輕化,更加有生氣,初步構思,是多辨一些年青人的活動,伸入社區,幫助一些新移民的計劃,未知小小羊兄可有其他良方妙策補充?這不是真理的問題,希望不會阻礙你的時間。
主內
Gnaijb

Posted by gnaijb at 2012年10月11日 14:49

1.原來你的教會也有老化的現象,但不知道你們在處理接班人的方向是如何呢?
答:
我不是教會權柄單位,所以不過問這種問題。
2.如何使我們的教會年輕化,、、、未知小小羊兄可有其他良方妙策補充?
答:
沒有絕對做法,各教會狀況也不同,只能努力而已。
不過,在此我要提出一個很尖銳而嚴肅的問題:
教會能不能死?
我這裡指的教會,不是無形的教會,而是有形的實體教會。
實體教會,會不會死?能不能死?
二千年來的教會歷史,清楚告訴我們答案:
教會當然會死!教會當然能死!
差別只是是不是死得其所而已。
馬偕博士在台灣,當初設立的教會,大約一百間左右。
如今依然存在的,可能不到十間。
其他的,都死了。
實體教會會死,不表示信徒通通都消失、斷絕。
聖經使徒行傳裡,教會受到大逼迫,信徒四散,但不表示信徒就消失、斷絕。
有時,一間實體教會服事完那一世的人之後,該睡的時候,就該睡了。
上帝會興起更合適的教會,來服事另一世的人。
基督教的機構也一樣,有時,該睡就該睡,不需苟延殘喘。
教會如何吸引年輕人?
我個人是站在『先知道教會可以死』的立場,在這立場上,努力去做。
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
1.假使教會死了,我不會覺得天塌下來了。
2.既然教會可以死,我就不須為了拼命讓教會活,用不合聖經的方法來企圖使人數增加。
多少教會為了使老年化的教會活下去,為了使人數增加,採取的方法是什麼?
就是走靈恩、走成功神學、引進敬拜讚美、敲鑼打鼓、、、、。
這樣帶進來的人數增長,有用嗎?
要比人多?
基督教在西元三百多年變成羅馬帝國國教以後,人數馬上暴增!
結果是什麼?
得救的人數比例,馬上暴跌!
黑暗時代長達千年!
初代教會信徒,不就是抱持必死的決心來信主的嗎?
或許,現在的教會,也該抱持必死的決心,來解決成員老化的問題。
也就是——–寧可死,也要走在純正的路線上,不媚俗來爭取人數的增加。
萬一有一天,台灣所有教會都走靈恩、成功神學,我找不到教會去的時候,怎麼辦?
很簡單!回到最原始的家庭型態的教會便是!一如挪亞一家八口一樣。
我一家老小,自己成立教會,自己在家裡舉行禮拜,並歡迎有志的弟兄姊妹一起來。

Posted by 小小羊 at 2012年10月11日 23:36

我相信這天的來臨是必然的,只是一個遲早的問題。
在那天,敵基督正面逼迫教會,假先知以「包容」為名推動普世宗教大合一,在這種軟硬兼施的形勢下,真教會就關門,仍開門的是一些已經在福音上妥協了的教會。那時,我想真基督徒會是以家庭聚會形式為主。

Posted by mark at 2012年10月12日 19:38

日志信息 »

评论已关闭。        

相关日志 »

1条评论

抱歉,评论被关闭

返回顶部